背离与共建:现代性视阈下乡村文化的危机与重建
2017-04-03 08:47  闫惠惠, 郝书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浏览:988  评论:0
[摘 要]在现代性的冲击下,“离土”性使乡村社会的“历史感”与“当地感”被剥离,破坏了乡村旧有之意,也带来了传统乡村文化的坍塌。当我们用“他者”的视角、以现代性模式来改造农村时,却在实践中发现农村现代性转变既缺乏产业基础,也缺乏精神基础。双重缺失使中国农村现代性无法确立,也使得乡村文化的重构未能完成。多元现代性理论为中国农村现代性实现提供新的路径的同时,也为传统乡村文化的重建提供了可能。现代性模式的确立与乡村文化的重建,是一个内生于中国农村的同构过程。目前,关注多方博弈中各种力量的均衡,给予农民更多的“话语权”是现代性与乡村文化共建的关键。

[关键词]现代性;乡村文化;文化危机;文化重建

   当全球化裹挟着现代性的因子席卷而来时,异于西方文明的各国文化在强力冲击下几无立锥之地。在西方现代性标准衡量下,其他文明都面临着解构与重建的命运。而其中,中国乡村由于同时受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冲击,乡村文化似乎成了解构“重灾区”。目前,学界对于乡村文化在现代性冲击下的命运,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乡村文化危机论,王晓明、贺雪峰等社会学学者秉持这一观点;另一种是乡村文化存续论,黄应贵、赵旭东等人类学学者秉持这一观点。乡村文化将何去何从?乡村文化以何种姿态完成与现代性的共处,现代性会对乡村文化产生何种影响,如何完成它的重构?就成了未来乡村文化构建中需厘清的重要议题。

/ewebeditor/kindeditor/attached/file/20170403/20170403084712_40580.zip



全部评论(0)
打印繁体】【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站长统计

版权所有: 安徽大学 利群读书会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九龙路111号

声明:本站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告知 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