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根:江西赣州研发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站——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米”
2016-11-22 22:53  汪建根  中国文化报 2011-07-11 浏览:1074  评论:0


    一辆看似寻常的厢式货车,伸展,扩大,眨眼间“变形”为一座宽敞、实用的服务站。走到里面,图书阅览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小型演出舞台、数字电影放映等分布合理,错落有致……再过几个月,江西赣州一些偏远山区的普通村民,只要在家门口就能看戏、看书、上网、看电影了,有兴趣的话,大家还能围在卡拉OK前,一展自己的歌喉。

    让这些家在偏远山区的民众能够像其他地区一样,便捷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是赣州市文化主管部门多年来的心愿。日前,由他们联合专业文化科技企业共同研发的“基层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站”被文化部确定为年度科技创新项目,这让他们朝着自己的理想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一、消除“最后一米”的困扰

    近年来,江西赣州经济社会发展较快。赣州市委、市政府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实施“文化强市”发展战略,把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目前,除一家市级群众艺术馆和18家县级文化馆外,赣州市还建成单独设置的乡镇综合文化站 145 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 51%,村级文化活动室 1498 个,占全市行政村、社区总数的 43%。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

    尽管赣州文化站室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加强,不过,由于当地群山环绕,且许多县乡地域面积广、村落布局散、人口密度低,基层文化站并没有实现全覆盖。尤其是许多偏僻山村,距离乡镇文化站几十公里,看书、看戏、看电影难,文化艺术培训辅导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赣州市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在调研中发现,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通过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农村文化站室的建设问题;若由政府承担固定文化设施的建设,不仅财政压力大,即使建成后,可能也会因覆盖人口少、效益低而难以为继。

    事实上,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不过,由于配置方式不尽合理,有限的资源被固化、分散化,这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传输渠道不完善,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基层群众之间总隔着“最后一米”,影响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效果。如何实现区域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让广大偏远地域的群众均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推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赣州文化部门有了集中优势资源、通过流动服务弥补现有文化服务体系不足的想法。不过,一番考察下来,他们发现,现有用于文化下乡的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车等,尽管部分弥补了固定文化设施的不足,然而,受其自身功能的限制,并不能完全达到文化馆站设施设备以及功能方面的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专门技术人才詹有根的协助下,赣州市提出了研发针对基层的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站的设想,他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消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最后一米”的障碍。

    二、技术创新,实现“五合一”

   “基层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站合拢时,外形为一辆厢式货车,到达目的地后,通过机电一体化的机械伸展系统,可快速、方便地将箱体伸展、扩大,迅速形成一个较为宽敞、舒适、实用的封闭式文化娱乐场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詹有根,这位在文化科技领域从事了26 年专业技术工作的专家说,由他们提供技术支持的流动文化站车体内部,会根据基层的实际需要,借助快速分隔架,分隔为图书阅览区、多媒体阅览区、文体活动区、电子游戏区、卫星直播数字电影放映区、演出舞台等,实现功能的集成,为普通公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曾经主持研发流动舞台车、电影车、图书车的经历,让詹有根和他所在的杭州龙晟文卫科技公司不仅拥有多项技术专利,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站的研发,不仅用到了他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载可扩展式厢体”发明专利和“便携式快速空间分隔架”实用新型专利,而且结合农村地区以及流动服务的特点做了有针对性的创新和调整。

    比如,电源系统方面,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用电特点,将会不要求三相四线,而是用特殊的变压器,通过三角形、星形转换获取所需的电源系统;考虑到农村地区电压不稳定的因素,会增设电压调节的功能。为了保证控制系统的简便和有效,自行开发微电脑控制系统,通过RS232 串行接口传输数据,采用有线遥控方式,并采取屏蔽措施,以保证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此外,为了防止误操作,还会设置检测装置,提醒操作者必须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才可以继续下一步的操作。

    通过设计和研发,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站将能够实现图书服务到村、影视服务到村、公共服务到村、宣教服务到村、文体娱乐服务到村“五合一”的目标。

    三、无缝对接,争取“三提高”

    为了推动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站的顺利研发,赣州组建了专门的研发团队,项目由赣州市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牵头,龙晟文卫科技公司和赣州市群艺馆协作实施。

    其中,作为组长单位的赣州市文广局承担流动文化服务创新模式的设计与组织任务,龙晟文卫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赣州市群艺馆则负责实地调研和试点运行等工作。各有优势的3 家单位紧密合作,使得技术与实际需求、研发与成果转化实现了无缝对接,保证了项目研发得以有效推进。

    项目组组长、赣州市文广局局长钟家伟表示,研发团队将通过这一项目的研发,使一辆服务车能取得多辆相同长度大巴车的空间,在实现多功能文化服务的同时,提高服务效能,改善服务环境,节省服务成本,力争使之成为具有赣州特色的、基层民众喜闻乐见的、流动的文化加油站、文化娱乐站。通过这项服务,提高农村流动文化服务的质量,提高农村流动文化服务的效率,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满意度。

    研发团队对这一项目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他们算过账:以赣州不发达山区石城县为例,该县将农村基层文化服务划分为4大片,每大片至少需要一个流动文化服务站。赣州市下属共有18个县级建制单位,倘若实际需求按上述标准的一半计,包含赣州市群艺馆在内,对于流动文化站的需求将达到38台左右;根据设计指标,一个流动文化服务站每天的接待能力为300位群众。若按一年运行200天,每天平均接待200人次计,一个服务站一年就可服务群众4万人次,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如果这个项目能够在全国得到推广,那前景将更加可观。

 


全部评论(0)
打印繁体】【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站长统计

版权所有: 安徽大学 利群读书会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九龙路111号

声明:本站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告知 我们会立即处理